教育精準扶貧的深圳答卷
http://m.10keji.com2020年08月06日 10:42教育裝備網
“我要努力學習,將來當老師,教更多學生,回報社會。”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源實驗學校初二學生譚玉姝,來自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因為到環江思源實驗學校就讀,她才得以走出大山。
環江思源實驗學校由深圳市福田區和環江縣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為貧困山區學生、留守兒童等群體提供優質的九年一貫制教育。為助力環江縣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深圳投入8000余萬元,援建了毛南家園深圳小學等項目,改善72個毛南族聚居村的教育配套設施,實現毛南族貧困學生零輟學。在多方努力下,毛南族如今已實現整族脫貧。
為讓更多欠發達地區師生共享發展紅利,近年來,深圳把教育先發優勢轉化為幫扶責任,幫13個省(區)的19個市(州、縣)實現教育增內涵、提質量。深圳堅持問題、目標、結果導向,有針對性地構建市、區、校三級協同聯動,資金投入、人才交流、物力支撐和智力扶持四位一體的教育幫扶保障體系,助推受援地提升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和育人質量。
市區共推精準扶貧“一地一方案”
深圳的“幫扶地圖”跨越山河,從位于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到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從西藏察隅縣到廣東汕尾市,點多、面廣、線長。
“沒有全國人民的幫助支持,就沒有深圳從小漁村發展成大都市的巨變。深圳有了今天,要開展精準幫扶行動,回報全國人民。”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秋明說,深圳教育系統帶著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口支援、幫扶了全國13個省(區)的19個市(州、縣),助力這些地方發展教育事業。
新疆喀什市第十八小學原來只有12個教室,教輔用房、實驗室只能設在地下室。學校操場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積水。深圳投入3571萬元,以深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標準,為喀什市十八小新建了教學樓、塑膠跑道、足球場等。如今,該校建設面積擴大了9倍,新增1500個優質學位,辦學質量躍升至全市前列。
這樣的變化只是深圳幫喀什破解教育發展難題的縮影。為摸清喀什教育家底,深圳第六批援疆支教隊隊長鐘莉曾帶隊用半年時間,深入該市10個鄉83所中小學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辦學資源分散、部分中小學校硬件水平不高,是喀什基礎教育的突出問題。對此,深圳對癥下藥,在喀什重點發展的東部新城高規格援建了6所中小學校,參與打造深喀教育園區、廊橋水岸教育園區及特區教育園區,推動當地中小學校集群發展。近3年,深圳投入3.7億元,幫喀什市完成110所農村幼兒園、鄉鎮寄宿制學校改擴建等項目。
“扶貧重在扶智,扶智貴在精準。我們找準本地優勢和幫扶地需求的結合點,深入開展教育扶貧供給側改革。”陳秋明介紹,面對接受幫扶地區各不相同的需求,深圳深入調研受援地教育發展需求,做到精準施策。
深圳市教育局先后與喀什市等8個市(縣)教育局簽訂結對幫扶協議,深圳10個區教育局分別與27個區(縣)教育局結對。市、區兩級瞄準受援地教育薄弱環節,強化頂層設計,為受援地量身定制“一地一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我們是從巴頭鄉愛梅屯搬遷過來的,之前還擔心孩子到縣城后讀書難,現在完全放心了。”孩子就近入讀南山小學后,廣西德保縣“老鄉家園”安置小區移民搬遷戶李花菊特別開心。南山小學由深圳南山區投資近2600萬元援建,惠及周邊75個貧困村、560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
“我們集中優勢兵力,把補齊硬件短板、精準控輟保學、關愛留守兒童等作為主攻方向,全力啃下義務教育有保障等教育脫貧攻堅‘硬骨頭’。”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楊平給出一組數據:2010年到2018年間,深圳先后投入教育幫扶資金近70億元。
“強師工程”幫受援地“強筋壯骨”
廣東省汕尾市林偉華中學辦學聲譽和學生數一度日漸下滑,該市曾開出40萬元年薪、30萬元安家費,面向全國招聘林偉華中學校長,兩年時間都沒招到。
變化從2017年9月開始發生,深圳高級中學校長助理龔衛東出任林偉華中學校長。他引入深圳先進辦學理念、機制,強化教師培訓,學校很快實現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零的突破。在一系列努力下,林偉華中學硬件、內涵比翼齊飛,轉入發展快車道。
“招不來、留不住好校長和好老師,嚴重制約欠發達地區教育升級,要通過‘輸血造血’并重的‘強師工程’,幫受援地打造教育內驅發展‘強引擎’。”陳秋明介紹,深圳根據受援地的師資需求,選派14名教育管理干部前去攻堅克難,力促深圳的先進教育管理理念在受援地生根開花。深圳還派名師支教、送教,引領受援地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在新疆支教3年,深圳市平岡中學教師黃光檢帶了50名徒弟,將自己30余年的教學經驗傾囊相授。支教任務結束時,他的徒弟中已出現多名市級骨干教師、教學新秀,很多弟子已成為所在學校的教師專業成長“領頭雁”。
“支教教師都是精挑細選的,只讓他們頂崗有些大材小用。我們和受援地努力構建傳幫帶機制,充分發揮支教教師的專業引路人作用。”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介紹,深圳相繼選派約900名教師深入受援地,他們通過師徒結對、教學引領等舉措,努力為受援地培養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環江縣川山鎮都川小學是一所村小,原來大部分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偏弱,但近年來,該校韋艷媚等教師接連成為當地信息化教學新秀,重要原因是該校教師背靠“大樹”。深圳福田區百花小學副校長鐘雄在都川小學支教時,帶領教師們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信息技術應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他還助推環江縣成立首家名師工作室,設在都川小學,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青云梯”。
為給受援地培育孵化更多優秀教師,深圳吸納部分受援學校骨干教師加入各級名師工作室,接收受援地2526名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師,到深圳優質校跟崗培訓、掛職鍛煉、掛職研修。更重要的是,深圳授之以漁,引導受援地因地、因校制宜,學習推廣合適的教師培育培訓機制。
“單兵作戰”的帶動作用有限,如何多管齊下,打造教育幫扶“聯合戰隊”?深圳教師援助工作從“分散式”升級為“組團式”。深圳與受援地共同精選窗口學校,根據學校轉型升級所需的多方面人才,有針對性地選派優秀教育管理、教學人員。支教團成員出任窗口學校的主要領導和管理、教學骨干,他們從早期參與學校基礎設施的總體規劃、建制,到后期協助受援學校推進制度建設,完善日常管理,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幫學校破解多方面發展難題。
組合拳助推受援地學校“五育并舉”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空氣稀薄,縣內沒有高中。為讓優質高中教育惠及該縣學生,深圳幫塔縣在鄰近的疏附縣援建深塔中學,海拔從4000多米降至1000多米。今年,深塔中學新疆2020年高考單招錄取人數同比增長80%。
深圳援疆支教隊通過人才互補、共同教研等方式,帶動深塔中學、喀什市特區高級中學、喀什市十八小等12所學校共同成長。其中,喀什市特區高中在新疆2020年高考單招中,被錄取人數同比增長了64%。
為幫受援地打造更多的“火車頭學校”,近年來,深圳遴選約700所優質學校,對口幫扶受援地約700所學校,涵蓋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和職業學校。
陳秋明介紹說,深圳學校通過委托管理辦學、學校結對幫扶等方式,助推受援地“種子學校”快速發展。“種子學校”發展成本地“龍頭學校”后,以點帶面,點燃受援地學校優質發展的燎原之火。
如何推動更多受援地學校提質升級?實踐證明,掛牌督導事半功倍。深圳市寶安區督學隊伍明察暗訪發現,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北門小學周邊環境雜亂,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突出。在他們的建議下,當地政府整治學校周邊環境,補充音體美專業教師,北門小學很快成為當地群眾認可的好學校。
作為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領頭羊”,近年來,深圳“授之以漁”,向受援地輸出掛牌督導方法工具、應用范式、指標體系。在深圳培訓指導下,受援地督學隊伍會干、能干,積極為學校發展把脈問診、督學督政。
與此同時,深圳努力推動受援地學校內驅發展、五育并舉。深圳指導受援地補齊教研短板,助力被幫扶學校凝練特色,幫受援地強化教研力量、提升教研水平,為受援地教育內涵發展指路導航。在深圳支援教師指導引領下,受援地教師通過課題研究等方式,用教研破解教學難題、總結教學經驗。
如今,喀什市十八小古詩詞社團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們通過美文朗誦、古詩新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受古詩詞之美。這得益于朱國紅等深圳援疆教師結合喀什十八小校情、生情,通過課題研究,帶動師生共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
出真招,見實效。如何讓開辦一個專業、培養一批工匠、脫貧一批家庭的精準扶貧模式,在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技校開花結果?深圳寶安職校根據學校專業優勢、寶安企業所需,引入企業資源,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幫龍川縣技校辦好模具、汽車等專業。該校招生形勢由冷轉熱,累計招收98名貧困家庭學生,已畢業的鄒志敏等58名學生學到了真本領,找到了好工作。鄒志敏現在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每月工資5000多元,家里因此實現了脫貧。
深圳充分發揮優質職業教育專業優勢,大力實施南疆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全覆蓋、粵桂職業教育東西協作、扶貧擴招等舉措,幫受援地打牢產業振興的技能人才地基。在深圳職業院校結對幫扶下,受援地職校緊密對接當地產業需求,做大做強重點發展專業,形成職教培養人才、人才壯大產業、產業反哺職教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